自1912年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设置“高等电气工程甲班”至今,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已有百余年历程。建国后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958年北京铁道学院成立电气化工程系。2000年原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学校归教育部直属管理,电气工程相关学科专业重组成立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位于主校区校园东南的电气工程楼。学院目前设有电气传动与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机与电器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所、牵引供电研究所、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研究所和电气综合实验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78人,其中专任教师111人,教授43人,副教授59人。博士生导师68人,硕士生导师11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3%。学院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IEEE Fellow 1人,IET Fellow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学院现有在校生24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1300余人,在校博士研究生2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0余人。
学院全面开展电气工程一级学科领域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等学位教育,并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博士后培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被评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具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北京市创新团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各1个。
依托学院成立了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载运装备多源动力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环境学院共建智能交通绿色低碳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中国中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绿色动力系统技术分院”,“中车大同-北京交大轨道交通电气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联合科研机构。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学院累计新增科研项目1008项,合同经费11.65亿元。其中,纵向项目21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4项。获得省部级或一级学会科研奖项16项。发表SCI检索论文481篇,EI检索论文388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新增专著27部。获得授权专利306项,其中发明专利273项。专利转化金额34090余万元。
学院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希腊、丹麦、日本、比利时、捷克、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国际合作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与海外高校合作建立了 “北京交通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风电研究中心”等科研合作机构;与IEEE电力与能源协会(PES)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聘请了一批国外著名学者作为学院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为学生授课讲学。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牵头承担“111计划”引智基地项目——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创新引智基地。
电气工程学院面向轨道交通和电力能源领域的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在学校的正确领导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学科实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电气工程学院”的目标努力奋斗。
(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5年6月30日)